陕西纺织物联网行业平台现全面招商,热烈欢迎!029-86630006
标王 热搜:
 
 
当前位置: 首页 » 公告中心 » 行业动态
颜色数字化 沪高校科研团队破解纺织行业全球性难题
 [打印]添加时间:2020-10-15   有效期:不限 至 不限   浏览次数:151
   让色彩拥有数字“身份证”沪高校科研团队破解纺织行业全球性难题
 
  东华大学纺织学院张瑞云传授科研团队以色彩数字化技术为纺织行业注入新动能,助力纺织行业智能化转型晋级,该项目“纺织面料色彩数字化环节技术及产业化”在10日举行的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嘉奖大会中斩获二等奖。
 
  中国红、蒂芙尼蓝、星巴克绿……这些大家熟知的色彩曾经成为消费者心中的品牌认知。对纺织品而言,色彩是表白性格和时尚文化的核心要素,色彩的运用、品控和交换更贯串着全部纺织品的代价链。在纺织品设计和生产中,怎样实现对面料色彩的高效精准管控及数字化传输交换成为一大全球化难题。
 
  色彩数字化,顾名思义即是用数据赋予色彩一个可全球通用的辨认ID,好比是色彩的“身份证”。张瑞云说,可不要小瞧色彩,色彩固然可见,却很难用肉眼完全分辨,也无法用语言进行准确表白。同一块面料色彩,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知效果。面料的材质、组织布局等也会对面料色彩产生较大影响。
 
  作为纺织产业大国,中国年产纺织面料达1000多亿米,但在企业的面料开发中,对色彩的表白却大多依赖于厂家先生傅的“经验谈”,面料的开发周期由于需要人工配色和实物试样,往往需要花费七到八天时间,对色彩缺乏科学化管控。
 
  面对纺织企业普遍存在的这一难题,张瑞云开始在面料配色和仿真平台开展科研攻坚。从2012年至今,一钻即是七年,张瑞云传授团队从源头上开始探索,自主研发了全光谱染料的反射光谱体系和高笼盖色域体系,建立了混色和单色的光谱般配模型,确保了混色样品和单色面料的高度般配。
 
  团队创新研发的纱线与面料精准配色技术,不仅实现了面料色彩的预测,还使样品一次配色准确率提升95%以上,配色从此告辞“经验谈”,走向智能化。
 
  “纺织面料色彩数字化环节技术及产业化”项目是产学研合作结出的丰富成果。张瑞云团队依托东华大学纺织特点学科优势,与全球知名高档色织面料生产企业——鲁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协同合作、强强联手,针对纺织企业生产过程中的痛点、难点问题合力攻坚,强化创新引领,力图在全球化竞争中用“硬核科研实力”走出一条纺织国货自强之路。
 
  张瑞云奔忙于上海和山东两地,生产一线的调研步步为营做,实验室里的数据测试一遍遍校正,无数个日夜实验室那盏灯一直亮着。
 
  “张先生率领团队开展科研事情那股‘偏执’的劲头令人佩服,”东华大学纺织质料与纺织品设计2017级研究生徐露告诉记者,大数据背后是死板而繁复的事情,张先生严谨踏实、一丝不苟的学术态度影响着身边的人,在她的率领下团队攻克了技术瓶颈,开发出以虚拟样品代替实物加工的高仿真体系,办理了异地异介质面料色彩传输再现的一致性难题。
 
  最终,该项目构建的数字化纺织面料高效云平台,集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于一体,以高还原、高信息容量的设计信息大数据库代替实物进行存储和传递,实现了纺织面料高低游产业链及跨区域生产企业资源的开放、分享和协同创新,并在全球布局的生产厂家和紧张客户间实现色彩的数字化传输,推进了纺织行业全球化产业链布局的发展。
 
  谈到这次获奖的心得,张瑞云将制胜秘籍归为跨界。记者打听到,张瑞云自1987年考入东华大学(时名中国纺织大学)本科学的是纺织品设计专业,读硕士时研究方向转为服装CAD方向,而读博士时研究方向又进一步延长到计算机图形图像技术在纺织上的运用。恰是这种多学科交叉的学术布景为她翻开了科研求索的新世界,让她玩得转“数字化”,又hold得住“色彩”,最终在攻克纺织面料色彩数字化环节技术上发挥出了怪异优势。
 
  “科学研究没有学科界限,在研究中学科交叉等难题需要跨界合作,协同创新才能突破。”张瑞云说。
 
  纺织面料色彩数字化环节技术的突破不单单是纺织平台的技术革新,更离不开纺织染整、纺织品设计、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和云平台技术等各个平台的创新“加持”。而这项技术的真正落地、走向产业化更离不开企业的运用推广。
 
  由“大”到“强”,一字之差,中国在建设纺织强国梦中势必要打好“科技创新”这张牌。“这项环节技术的突破为以劳动密集型、生产经验化为特点的传统纺织行业打了一剂‘强心针’”,张瑞云表示,科研无止境,希望接续完善晋级这项技术,为中国纺织行业的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提速助力,在世界纺织产业中“亮”出中国纺织的硬核实力。